“品线上文物 学红色文化”线上精品革命文物展(二)
2024-07-24 栏目:最新动态自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平战役纪念馆以来,在四野子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,我馆的文物征集工作取得了新突破、收获了新成果,大大地丰富了我馆文物藏品类型。
2024年7月22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馆四周年的日子,为此我馆特推出了四期“线上革命文物精品展”,主要选取2020年至今征集的文物,通过线上媒体的宣传方式,让读者观看革命文物,了解先辈们的故事、感受四战四平这段红色历史,激励后辈砥砺奋进,再谱新篇。
一、精品革命文物展第二期:
1.王喜坤、吴山永的入党志愿书:
中共地下党王喜坤入党申请书
中共地下党吴山永入党申请书
泛黄的纸张,破碎的边角,褪色的字迹,这个充满年代感的纸张就是王喜坤、吴山永二人的入党志愿书。志愿书上标注着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家庭情况、籍贯等基本信息,还有那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,“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,服从党的组织,执行党的决议,遵守党的纪律,保守党的秘密,不怕困难牺牲,决心为求民族解放与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到底。”
解放战争时期,时局变化万千、动荡不安,全国各地解放区的战事牵动着党中央的心,为推动各项事业稳步发展,地方组织秘密发展中共党员。
此时在四平的地工小组也正在积极活动,随即王喜坤、吴山永便向党组织提交了申请书,准备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在党的领导下,他们刻苦学习,积极工作,努力完成组织交予的各项任务:暗中保护我们的同志和进步力量;为东北民主联军筹集粮食、运送物资、传递前线情报,为四平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。四平解放后,这两份珍贵的入党志愿书便永久地保存在了四平。
“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,永不叛党”这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一生践行的承诺,他们有的隐姓埋名,不求功名利禄;有的奋勇杀敌,流血牺牲,是他们用初心和生命让旧中国改天换地展新颜,使人不禁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——“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新中国。”
(捐赠人:赵志军)
2.梁德祥的立功证书:
原第7纵队21师62团1营1连战士梁德祥的立功证
红色封皮、金色大字,映衬出一段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,镌刻着人生难忘的红色印记。这是属于梁德祥老人的立功证书,它长13.5厘米,宽9.6厘米,重量37克,上面展示着部别、姓名、何时何地入伍等个人信息,还标注了立功事迹。小小的立功证书谱写着无数英雄赞歌,这背后的故事是无数光荣老兵接受战火洗礼后留下的英雄史诗。
1946年,四平保卫战结束,东北民主联军转移到松花江以北地区,在此期间,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,梁德祥家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。1947年,年仅19的梁德祥毅然辞别父母,和同乡的几个青年报名参了军成为了辽吉纵队独立第3师8团1营1连战士。1947年6月,他参加了四平攻坚战,战斗中梁德祥机智勇敢、奋勇杀敌,攻坚战结束后,梁德祥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21师62团1营1连。1948年梁德祥再一次踏上四平这片土地,参加了四平收复战。
自梁德祥参军的那天起,他大大小小参加数次战役,在枪林弹雨中穿梭,在漫天炮火中前进,他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,新中国扎根于他的成长。在革命战争中,还有许多和梁德祥老人一样的战士,他们在最青春的年纪背上行囊、奔赴战场,从北方到南方,从内陆到边疆,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留下过他们的足迹,是他们用勇毅和热血点燃了新中国的希望,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,后辈们将继承前辈们的革命精神,继往开来谱写新篇。
(捐赠人:梁得邦、梁琼、梁琦、梁嘉栩)
3. 马奔涛缴获的子弹带:
原第7纵队19师宣传科长马奔涛在东北战场上缴获的子弹带
这是一条通长115厘米,重451克的环状子弹带,由帆布和皮革缝合拼接而成,两条皮质的带子用来悬挂在肩上或腰上,布条上的皮革用作隔层,空隙处装置子弹。子弹带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步枪手和机枪手们会在作战时使用,以应对弹药不足的情况。这条子弹带是时任第7纵队19师宣传科长马奔涛在东北战场上缴获的。
马奔涛于1914年生在河北省安国县,1937年参加革命,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干事、晋绥军区政治部干事、八路军120师宣传科代理科长、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1旅、第7纵队19师宣传科长、团政治处主任、副政委等职。据其子马镇讲:“这条子弹带曾是国民党军官使用的,父亲参加战斗时缴获的,由于当时物资紧缺,因此,就一直使用着,保存至今,样式完好,承载着父亲的记忆。”
枪林弹雨,炮火声声,这条子弹带让我们穿越回硝烟弥漫的东北战场,让我们仿佛看到东北民主联军战士们是如何用他们顽强的毅力、英勇的气魄和高超的智慧赢得了四平战役的胜利,向英雄们致敬。(捐赠人:马镇)
4. 张成业的德国相机:
原第3纵队7师政治部干事张成业在四平战役期间使用过的相机
对准焦距,按下快门,这一刻时间成为永恒,记忆永不褪色。
这是一部德国造120胶片相机,相机正顶端有调距、快门按键等器钮,镜头处的数字标明着焦距。它是时任3纵7师政治部干事张成业在四平战役期间使用过的相机。
相机,在今天人的眼中司空见惯,手机更是可以做到随时可拍,但对于战争年代来说,相机那绝对是一个稀罕玩意,不要说拥有一部相机,就是能拍上一张照片也绝非易事儿,所以作为师政治部干事的张成业更是珍爱有加。他用这部相机拍摄了四平战役期间国民党88师军部--红万字会大楼、慰问团献旗、庆功大会等等,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将我们再次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
这部相机跟随张业成从东北战场一路到海南岛,又从祖国的最南端抵达丹东,跨过了鸭绿江,不仅记录下四平战役期间的难忘画面,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更弘扬了战士们保家卫国、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。
捐赠人张维维将这部承载父亲回忆的相机捐赠给我馆时曾说:“父亲不仅拍摄还自己洗印照片,我的摄影技术就是父亲亲手教会的。希望这枚相机能够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文物价值,更好的传承旋风部队的战斗精神和父辈们的光荣传统,弘扬红色基因文化,将革命进行到底!”
(捐赠人张安丽、张京一、张维维)